【卫氏家谱源流】菉竹堂卫氏宗谱:穿越时空追寻幽深的人文历史

    中华卫氏网 2015年6月20日 中华卫氏网



留存于黄石市档案馆的家谱

卫氏家谱

 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(东楚晚报)《东楚档案》
   黄石家谱:穿越时空追寻幽深的人文历史
   本报记者 肖婷/文 熊峤/摄
  


  国家者,家国也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家族向来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而家谱,抑或宗谱,则记载了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,对于形成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  在黄石档案馆,收藏了李氏、刘氏、詹氏、袁氏、卫氏、罗氏等部分家族的宗谱。宗谱记录了家族的起源,如何从外地迁移到黄石,又是如何在黄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。可以说,这些宗谱还原了局部黄石的历史。
  
  宗谱是留给后人的财富
  
  在黄石档案馆收藏的宗谱中,《李氏宗谱》是保存时间最长的,其线装样式、手工书写,无不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。翻阅内页,字迹清晰,整洁干净,保存完好。
   馆中有两套《卫氏宗谱》。一套是1988年编撰完成的老谱,另一套则是2014年重新修订完成的。记者看到,新修的《卫氏宗谱》装裱成红色金字,一套共有55本。这是黄石档案馆收藏的册数最多的一套宗谱。
  据黄石地区卫氏宗族理事会会长卫学咏介绍,1988年是卫氏家族的第7次修谱,由卫文中、卫华栋、卫书绅、卫玉华等人主持修订。而第8次修谱是从2012年开始的,历时两年才完成。谱修好后,卫氏族人赶紧送了一套到市档案馆保存。

  “以前很多家族都是把宗谱保存在祠堂里,时间一长,宗谱容易损坏或遗失。我们希望宗谱能很好地保存下去,让子子孙孙都能从宗谱中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,这是一份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。”卫学咏说。
  
  宗谱记录家族历史
  
  卫氏从何而来?记者翻看《卫氏宗谱》发现,卫氏一族起源于现在的河南。
  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(今河南省淇县),于是他便建立了卫国。到春秋战国时,卫国被秦国兼并。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,世代相传姓卫。
  卫氏最早在黄石落业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大冶灵乡。
  《卫氏宗谱》主编卫扬春介绍,黄石地区的始迁祖名为卫美玉,号鸾和。据记载,他生于宋理宗38年,即公元1262年。
  “最早他和家人一起是住在河南荥阳一带的,后避战乱搬到江西武陵县。”元初,卫美玉被朝廷任命为武昌县县令,于是举家从江西武陵一路迁移到湖北。
  “那时的武昌县是在当今的鄂州一带,所以他们当时是落业在鄂州的。”卫扬春介绍。
  至于卫美玉又是如何从鄂州到大冶灵乡的呢?
  《卫氏宗谱》副主编卫扬全说,这里面有一个传说。
  有一天,卫美玉到大冶灵乡去体察民情。当他走到灵乡一块山地边,发现两伙人正在争吵。卫美玉走近,才弄明白原来是贺姓与周姓两家人在争地皮。两家人都说这块地应该属于自己的,但都没有确实的证据,因此各执一词,争执不下。
  仔细一看,这块地呈葫芦形,确实是一块好地。可两家人这样争执下去也不是个办法。卫美玉转念一想,倒不如我花钱买下这块地,把钱分给他们两家。就这样,两家人拿了钱高兴地回去了。这块地就成了卫家的产业。
  卫美玉离任后,就带着家人回到灵乡,在这块地上建屋立业。从此,他的子孙就在此繁衍生息。
  据《卫氏宗谱》记载,卫美玉有三子,为景灵、景蕃、景清。
  《卫氏宗谱》副主编卫书权介绍,目前生活在大冶地区的卫氏族人,均为景灵的后裔。“景蕃的后裔主要生活在鄂州地区,而景清的后裔在黄冈、安徽和四川等地。我们曾经到那些地方去寻访,但很可惜,只找到了四川的部分族人。”
  生活在大冶的卫氏一族不断开枝散叶,卫美玉的曾孙们纷纷从灵乡外迁,寻找各自发展的地方。德隆一脉迁移到大冶殷祖、刘仁八、汪仁以及西塞山,道隆则在刘仁八和罗桥两地,郅隆的后裔在大冶金牛,贵隆一脉也在刘仁八,运隆一脉在陈贵和茗山,新隆在保安,兴隆在团城山和四棵,福隆在“根据地”灵乡,文隆则在下陆和阳新三溪,盛隆在大冶城关和下陆,永隆在铁山和汪仁。11个曾孙11个支脉,共同组成了黄石地区4万人左右的卫氏一族。
  “当然,从黄石地区外迁出去的人也不少。四川、陕西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苏等地都有我们的族人,湖北省内的鄂州、黄冈、枣阳、随县、郧阳等地也有很多。”卫扬春说。
  
  宗谱记录“江西填湖广”移民运动
  
  众所周知,黄石是个移民城市。一次大规模的移民,发生在建国初期。那时黄石市刚刚成立,为把黄石打造成新中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,全国各地的人才携家带口来到黄石生活。
  而更早之前的一次大规模移民,则在元末明初时期。这从各族宗谱中可窥一二。
  元末明初,多年的战乱使得湖南、湖北一带人烟稀少,而这里土地肥沃。于是有很多人从江西迁移至湖南、湖北。同时明朝灭元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,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,形成了著名的“江西填湖广”等运动。
  翻看众多族谱,不难发现,很多家族都是那个时候,从江西迁入黄石的。
  
  宗谱记录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


中华卫氏宗亲网——弘扬卫氏文化,传承先祖精神;寻根联谊互助,激励子孙奋发!


分享按钮>>【弓氏文化古迹】永远的心痛——弓彦平追忆父亲
>>阔别14载新滘景竞渡将重现,昔日名震羊城的衞氏龙舟霸气上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