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| 注册
中华卫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卫氏论坛 >> 卫氏文物古迹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卫氏新闻公告   卫氏家谱源流   卫氏文物古迹   卫氏宗亲人物   卫氏企业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水乡沥滘,将近900岁了 已阅:4137 / 回复:1(楼主)

十三代书香

  在宋明两代,卫氏家族在沥滘拥有大片良田,影响力已远远超过其他家族,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。

  据《卫氏族谱》记载,当时,卫氏族人聚居在村中不同位置,而“附近傍居为家僮佃户,稍远为基围台榭林塘,多植荔枝龙眼桔柚诸果。滨海皆腴田,岁两熟,亩收二十余斛……”

  生活富足的沥滘卫氏家族,以诗礼传家而闻名。清代,沥滘“五百年祖德,十三代书香”的美名,已在民间广为传播。翻开史册,沥滘历史上曾取得功名的子孙数不胜数。

  早在宋代,卫氏五世祖卫惟寅“为人持重,不尚浮华”,在宋咸淳十年(1274年),考取进士,官至朝议大夫。比卫惟寅稍迟一点的卫伯英,在南宋德祐年间,也考取进士,官至御史中丞。短短时间里,一个家族里连出两个朝廷重臣,卫氏家族的声名日渐显赫。如今,悬挂在卫氏大宗里的对联:“烛影辉煌光射大夫剑履,炉烟缥缈香熏御史官裳”,所要表彰的正是这两位先祖。

  此外,在南宋,卫氏一门三兄弟卫兆龙、卫应龙、卫梦龙,还曾联擢高魁,被人们称为“河东三龙”,一时传为佳话。

  而到了明清两代,卫氏子孙中的进士、举人更是不胜枚举。尤其是清代,沥滘村共出了三位进士,20多位举人。当时有民谚:“九龙出海,六鹤飞归”,意思是说九个沥滘子弟去应试,就会有六个人折桂而返,诗书教化风气之浓,可见一斑。

  唯其如此,不少文化名人和高官显贵,有感而发,纷纷为沥滘题匾、撰写族谱序言、墓志铭等。

  明代大儒湛若水,就曾两度为《卫氏族谱》作序。据说,当时身处高位的湛若水,与将侍郎卫玉溪是好朋友,相识相知之下,他深感这条古村积淀的深厚教化之风,欣然提笔为《卫氏族谱》作序。卫玉溪去世后,湛若水最得意的弟子,也曾为玉溪祠题写匾额。

  此外,明代著名文士伦文叙的三儿子伦以诜,曾为卫氏族谱题序。而明代有名的广东右布政使李凤,也曾应邀为沥滘卫氏作《皇明隐君卫公配安人甘氏合葬墓志铭》。

  卫氏大宗祠:宗堂流芳

  提起每个显赫家族,我们几乎无法忽略它:祠堂。它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独特意义的符号,在每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里,它是大家族无形的核心,也是展示家族变迁、彰显荣耀的场所。

  今年78岁的卫浩然,是沥滘卫氏第23世孙,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。他带领我们游览卫氏大宗祠,揭开一段属于这座古村庄显贵而沧桑的记忆……  

  风雨沧桑400年  

  如今,融入都市中的沥滘村,昔日一河两岸的水乡风貌已是难辨:河涌或是被填,或是被水泥路面所遮盖,在密如蛛网般的小街小巷里穿梭,两旁是比肩而立的小楼房,仿如在迷宫里一样。

  然而,惊喜总在不经意间出现。

  在离珠江不远处,一片灰色钢筋水泥中,一座气势恢弘的岭南建筑出现在眼前。此刻,它大门紧锁,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:“爱江海汪洋,先入番禺开沥滘;羡峰峦秀丽,再过东莞辟茶山。”简洁的语言,把卫氏家族南迁的过程传神地勾勒了出来。

  卫浩然介绍,卫氏大宗祠自明万历22年(公元1594年)就开始筹款,整整经过20多年,到1615年才建成,规模宏大,做工精细。大宗祠中间曾经历过三次重修,但大体形制不变。

  站在巍峨的卫氏大宗祠正门前,仔细观察,可以发现左侧青砖墙上,烟熏火灼的痕迹十分刺眼。卫浩然告诉我们,卫氏大宗祠以前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,濒临珠江,鸦片战争时,英国侵略者的战舰经海边,看到它规模宏大、气势非凡,误以为是官府,一番猛烈炮轰,结果,宗祠的大门被轰出一个大洞。

  经历战火洗礼的卫氏大宗祠,满目疮痍。所幸它在卫氏族人的保护下,顽强生存了下来。这个洞后来经过修补,但战火洗礼的痕迹仍无言诉说沧桑岁月。



作者:59.107.21.* (2008/7/27 11:39:07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水乡沥滘,将近900岁了 第 1 楼

沥滘有卫氏大宗祠,有空要去看看。洛阳卫坡有卫氏古民居,欢迎族人来参观啊!

作者:卫家子孙 (2008/9/9 9:37:41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1 每页5条 当前1/1页 [1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3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卫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3,375.0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卫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